从明达琴房到世界舞台的艺术蜕变
——师恩如灯,照我远行
陈子钦
陈子钦,2022 年明达中学特色部毕业生( 1912 班),现就读于俄罗斯柴可 夫斯基音乐学院专家硕士制二年级。以专业第三名的成绩通过柴院严苛的入系考试,音乐素养全面,擅长融合多元教育理念。2024 年,参演拉赫玛尼诺夫歌剧《Франческа д а Ри мини》,站上国际舞台,用歌声诠释艺术的无限可能。
明达:梦开始的地方
最后一次谢幕时,镜厅穹顶的星光与三年前初试啼声的日光在此刻重叠。那些卡在换声区的意大利元音练习,藏在琴房衣柜里的润喉糖铁盒,被荧光笔 反复描画的歌谱,都在毕业礼服绶带的褶皱里发出细密的共振。明达,是我音乐生命的起点,而王博老师与李宏斌老师,是点亮这盏艺术之灯的引路人。
2019年的秋日,我背着画板走进明达校园,未曾想过人生的轨迹会因一节普通的音乐课而改变。王博老师组织全班齐唱时,初中破音的阴影让我喉头发紧。然而,当我忐忑唱完,迎接我的不是嘲笑,而是她惊喜地评价:“你的嗓音很稀缺。”这简短的一句话,像一束光穿透尘埃,照亮了我埋藏已久的音乐渴望。“不妨试试声乐。”她的建议轻如 耳语,却重若千钧。那一刻, 我抛下画板,义无反顾地扑向了黑白琴键与声乐谱架。
琴房成了我的第二个家。班主任李宏斌老师以慧眼识才,为我量身定制训练计划。
他常说:“天赋需要磨砺,热爱需要坚持。”那些在狭小琴房里反复打磨的日夜,
那些被李老师纠正的发音与气息,那些王老师鼓励下突破的高音——点滴积累,终汇成河。
明达的舞台虽小,却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掌声的温度,也让我坚信:舞台,终将是我生命的归处。
远征莫斯科:从迷茫到破茧
怀揣对音乐的赤诚,我独自踏上莫斯科的土地。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以“残 酷”著称:视唱练耳需听写六个升降号的混合利底亚调式,钢琴考试需完美演绎五首不同风格作品,而语言与文化的隔阂更如无形壁垒。预科那年,我曾在入系考试的压力下彻夜难眠,直到在地铁站遇见一场即兴演奏——长号手对着彩绘玻璃吹奏肖斯塔科维奇,单簧管在《喀秋莎》中融入爵士变奏。那一刻,我恍然领悟院长的话:“柴院人的使命,是把秩序赋予混沌。”
明达教会我的坚韧在此刻迸发。入系考试持续一个月,从初试的紧张到终试的从容,我以专业第三的成绩叩开柴院大门。当聚光灯下唱响拉赫玛尼诺夫的乐章时,我仿佛又看见王老师眼中的期许,听见李老师的叮嘱:“舞台属于准备好的人。”
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
寄语:以明达之名,赴世界之约 亲爱的学弟学妹: 艺术之路从无坦途,但每一步都算数。若你心怀热爱,请记住—— 伯乐之言,可铸初心:我的幸运,是遇见王老师的慧眼与李老师的栽培; 你们的幸运,是珍惜每一位点燃你梦想的师长。 琴房之寂,可载星河:在无人问津的时光里沉淀,终会在世界的舞台上闪 耀。 明达之魂,可越山海:从这里出发,带着“以学正心,以行证道”的信念, 让世界听见你的声音。 当西伯利亚的寒风掠过琴谱,当莫斯科的月光浸透歌声,我始终记得:是 明达的那束光,照亮了我走向国际舞台的每一步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