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高中到研究生的精神灯塔
——论“明德达材”对学业与人生的双重引领
高 春
一、校园环境:滋养学术理想的沃土
明达中学的校园,是我精神成长的起点。红砖灰瓦的教学楼、镌刻“人文 明德、山水达材 ”的碑文、垂落如珠帘的紫藤长廊……这些具象的符号构成了学术氛围的具象载体。晨光中的朗朗书声、晚自习后的星空畅谈、运动会上的 团结呐喊,无一不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“ 明德达材”的校训内涵。这种环境不 仅培养了作者对知识的敬畏,更让他领悟到:真正的学问需扎根于德行,正如校训所言,“ 明德 ”是“达材 ”的前提。
二、教师教导:点亮信念的灯塔
在从高中到研究生的跨越中,明达教师的言传身教成为作者持续前行的动力。班主任戴兴云老师以“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 ”的箴言,教会作者以豁达心态面对挫折;语文谭老师通过《论语》中的“君子务本 ”,引导他坚守学术初心;数学龚老师“解题如做人 ”的严谨态度,塑造了他脚踏实地的治学风格。这些教诲不仅是高中阶段的启蒙,更在华东政法大学的研究生生涯中持续回响。当作者在法学研究中遇到瓶颈时,戴老师“望向终点的眼神是否清亮”的提醒,成为他坚守法治理想的底气。
三、同窗情谊:竞争中凝聚的精神共同体
183 班的集体记忆,是明达精神的重要注脚。高三的“晨读联盟 ”、晚自 习后的星空畅谈、高考前的互相抽背,这些场景展现了同窗间“竞争与互助并 存 ”的独特生态。这种氛围让作者明白:真正的进步绝非独行,而是集体智慧 的共振。进入研究生阶段后,他延续了这一精神,在学术研讨中主动分享、在 团队合作中承担责任,将明达的集体意识升华为“法治中国 ”建设的使命感。
四、“ 明德达材 ”与法治道路的双向奔赴
校训“ 明德达材 ”对作者的影响,最终凝结为对法治信仰的追求。高中时,他通过校训理解到“德才兼备 ”的深意;研究生阶段,这一理念与华政“笃行 致知、明德崇法 ”的校训不谋而合。在参与法律援助、研读法学经典时,他始 终以“ 明德 ”约束学术伦理,以“达材 ”鞭策专业精进。正如文中所言:“ 明 达赋予我的不仅是知识的力量,更是精神的底色。 ”这种底色,让他在法治道路上既怀揣理想主义的热忱,又葆有脚踏实地的清醒。
结语:精神家园的永恒灯塔
从明达到华政,从高中生到研究生,作者始终以校训为锚点,在学业与人格上实现双重成长。明达的精神引领,不仅在于传授知识,更在于塑造了一种 “德才并重、知行合一 ”的生命态度。这种态度,如同湘江水般绵延不绝,支撑他在法治中国的浪潮中破浪前行。而这一切的起点,始终是那个红砖灰瓦的校园,那群以生命点亮生命的摆渡人,那句“ 明德达材 ”的永恒誓言。